阿里康网
中医
快速搜索

中医养生防衰做好五要点

2015年05月18日

中医养生学说之所以长盛不衰,行之有效,是因为其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形成,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强调整体性,善于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保养精、气、神

中医养生防衰做好五要点

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精,泛指人体一切营养物质,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精主要由肾来管理,常常有“肾精”之称。“人始生,先成精”,精不仅是构成人体的基本要素,而且主宰人体的整个生长。发育、生殖、衰老过程。

气,是维护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精微物质。是推动人体脏腑组织机能活动的动力,它既是物质的代称,也是功能的表现。气在人体有推陈出新、温煦脏腑、防御外邪、固摄精血、转化营养等重要职能。“人之有生,全赖此气”。气能周流不息,如环无端,人体则健康无病,故古人说:“气是溺年药”。现代实验研究亦表明,“气”可能是免疫力形成的物质基础。故气不可耗,不可滞,滞耗则多病。

神,是指人体的一系列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为心(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大脑)所主。心为人体的最高司令官,神则居其首要地位,心健则神气充足,神气充足则身强,神气涣散则身弱,故《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因此,清心寡欲以养神,人体就能保持健康、益寿延年。白居易诗云:“忧极心劳血气衰,未到三十生白发。”这是神耗而早衰的真实写照。经常保持精神愉快,心胸宽广,是养神的首务。

精充、气足、神全,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精、气、神虽各具其特性,但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存则仅存,亡则俱亡。张景岳说:“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明·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精能生气,气能生神,则精气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储气,储气以养神,此长生之要耳。”有医家认为精、气、神为“内三宝”,耳、目、口为“外三宝”,要养生保健长寿延年,必须“常使内三宝不逐物而流,外三宝不诱中而扰”。所以要保养精、气、神三宝,关键在于修身养性,清心寡欲,则心不外驰、意不外想,神不妄游,情不安动,气不外耗。气功中的静养功法,就是通过自我调节,控制心身,是保养人体精、气、神一种较好的手段。它要求思想高度集中,静心宁神,摒除杂念,放松全身,达到万念皆空,使大脑皮层处于一种保护性抑制状态。久久行之,能收到保养精气神的功效。精足,气旺,神全,则精神焕发、行动矫健,老年人能鹤发童颜,延年益寿,青年人可长葆青春,推迟衰老。此见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均是调摄精气神的好方法。

三、顺应四时阴阳

《素问·保命全形论》云:“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六节脏象论》又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千变万化必须会直接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人与大自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时每刻都与自然界有着物质、能量、信息等方面的交换。中医提出:“人与天地相应”的科学观点,人既然是自然界的一员,就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才会健康长寿。《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站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病疾不起,是谓得道。”春夏为阳,秋冬为阴,一年四季,寒暑更迭,阴阳变化,这个自界的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如何来顺应四时阴阳的变化呢?《内经》中很早就提出了一套具体的办法。主张在春夏之季、气候凉转温、阴消阳长、万象更新之时,人体也必须相应地朝气勃勃,多作些户外活动,使阳气更加充足。秋冬之季,气候由温转凉,阳消阴长,肃杀寒冷,人体必须注意防寒保暖,避之有时,使附气不要妄泄。“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春而不彰。”阳气得以保养,疾病就不易产生,人体就会健康延寿。

四、善于调节情志

所谓情志,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精神情感活动,是人们对周围事物所做出的反应又称为七情。中医认为,每一种情感活动都与内脏相关联,也就是每一个脏腑都有其情感活动。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心之志为喜,肝之志为怒,碑之志为思,肺之志为忧,肾之志为恐。一般情况下,喜怒悲优恐属正常的精神活动,只有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超极限的、剧烈的精神创伤,使气血不和、阴阳失调、脏腑经络功能紊乱,就会发生病变,从而导致早衰。清志所伤主要表现为气机紊乱、升降失调,所谓“百病皆生于气”,即是言气机紊乱后导致很多病变。情志影响气的病变是由于情志的不同而形式不一,即“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七情虽各有脏腑所属,各有偏伤,然总统归于心。所以清志之病,调心、宁心十分重要。怎样活心呢?陈医宝鉴》有是云:“欲治其疾,先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于道。使病者尽去心中疑虑思想,一切妄念、一切不平、一切人我,悔悟平生所为过恶,便当放下身心,以我之天合所事之天,久之遂凝于神,则自然心君泰宁,性地和平,知世间万事皆是空虚,终日营为皆是妄想,知我身皆是虚幻,祸祸皆是无有,生死皆是一梦,慨然领悟,顿然解释,则心地自然清净,疾病自然安痊。”情志得调,气机流畅,病安从来,人定能长寿。

五、动静结合

中医养生亦重视健身运动,因为长期坚持运动锻炼,是人体维持健康、增强体质、永幕青春的秘决。钢经》中早就有了“导引术”的记载。我国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著名外科学家华佗,就自创“五禽戏”作为健身运动,以致“年且百岁,犹有壮容”。他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犹如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是也。”他的学生吴曾如法锻炼,坚持不懈,活到九十多岁,仍耳不聋、目不瞑,齿牙完坚。说明长期的运动使人体的肌肉、骨路得到锻炼,使生理、心理得到调节,气血畅通,阴阳协调,就可起到却病延年的作用。

中医养生在强调动的同时,并不忽视静的一面,主张动静结合。《一览延龄》中说:“动中思静,静中思动,皆人之情也。更如静中亦动现书,动中亦静垂钓,无论动静,总归于自然。心情开旷,则谓之养生。……最静之人,食后亦直散步,以舒调气血。好动之人,亦宜静坐片时,以凝形神。”把动与静的结合从辩证观的角度剖析得十分透彻,一动一静,一张一弛,一文一武,一阴一阳,既对立,又统一,符合自然之道。事实证明,许多职业运动员并不是长寿者。所以延寿不但需要动,而且也需要静。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动静结合是科学、合理的健康长寿之道。

中医告诉你 强肾不衰的秘密骱焓恋氖?种瘟乒π?假期失眠 中医一招搞定生活中必备的中医养生秘诀薏米—夏日的美白明星中医减肥的七大超级攻略你一定要收藏的百病秘方大全受用终生的12个点穴急救法夫妻同床共枕的3大好处生病吃什么水果最有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