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康网
中医
快速搜索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2015年06月24日

黄芩别名山茶根、土金茶根。黄芩出自《吴普本草》,黄芩,二月生,赤黄叶,两两四四相值,茎空,中或方员,高三、四尺,四月花红赤,五月实黑,根黄。二月至九月采。以根入药,并入选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黄芩的临床应用抗菌比黄连还好,而且不产生抗药性。黄芩临床应用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现在仍然是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要药,被称为“中药抗生素”。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黄芩的功效与作用 1、黄芩主治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降血压 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胎动不安。《药对》:“山茱萸、龙骨为之使。恶葱实。畏丹砂、牡丹、藜芦。配柴胡,通调表里,和解少阳;配白术,清热安胎;配半夏,苦降辛开;配黄连,清热燥湿;配枳实、厚朴,消食和胃。 2、抗菌作用 黄芩煎剂100%浓度,平板法试验,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溶血性琏球菌(a,B)、肺炎双球菌、白喉杆菌等有抑制作用。黄芩煎剂试管法试验1:1280 浓度可抑制伤寒杆菌、溶血性链球菌 a,1:640 浓度抑制溶血性链球菌B,肺炎双球菌及福氏痢疾杆菌、人结核杆菌 H37,1:320 浓度可抑制霍乱弧菌、志贺氏痢疾杆菌;1:80 浓度时宋内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黄芩醇浸液0.5g/ml或0.05g/ml,用琼脂斜面培养,药液与培养基1:1 混合,对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黄芩醇浸液2g/ml浓度,平皿法试验对大肠杆菌、桔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黄芩煎剂、醇提剂1g/ml浓度,用平板法试验时对脑膜炎球菌均有抑作用。 3、抗真菌作用 黄芩煎液,试管斜面法试验4%浓度抑制狗小牙胞菌及堇色毛癣菌,8%浓度抑制许兰氏黄癣菌,10%浓度抑制许兰氏黄癣菌蒙古变种,15%浓度抑制共心性毛癣菌及铁锈色毛癣菌。黄芩水浸剂1:3浓度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羊毛样小芽胞癣菌、红色表皮癣菌、K、W、氏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有不同程度抑菌作用。 抗病毒作用 黄芩煎剂25-100%浓度,体外试验对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有抑制作用。 4、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黄芩煎剂4g/kg 腹腔注射,对小鼠防御性条件反射可使阳性反射时延长,而对非条件反射及分化无影响,说明黄芩可加强皮层抑制过程。黄芩煎剂2g/kg,对伤寒混合疫苗致热家兔有解热作用。但也有报道黄芩水煎剂或酒浸剂5-9g/只灌胃,或2g/只im,均不能证明黄芩对伤寒疫苗致热家兔有解热作用。抗炎抗变态反应。 利水渗湿药黄芩的常用配伍 【常用配伍】 1.无对湿温发热,可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 黄芩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2.对湿热泻痢、腹痛,又常与白芍、葛根、甘草同用; 3.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绵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4.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山栀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 5.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丹皮、侧柏叶等同用; 6.对热毒疮疡,可与银花、连翘等药同用。用于胎动不安,常与白术、竹茹等配合应用。 临床应用 1.用于湿温发热、胸闷、口渴不欲饮,以及湿热泻痢、黄疸等症。对湿温发热,与滑石、白蔻仁、茯苓等配合应用;对湿热泻痢、腹痛,与白芍、葛根、甘草等同用;对于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可与茵陈、栀子、淡竹叶等同用。 2. 用于热病高热烦渴,或肺热咳嗽,或热盛迫血外溢以及热毒疮疡等。治热病高热,常与黄连、栀子等配伍;治肺热咳嗽,可与知母、桑白皮等同用;治血热妄行,可与生地、牡丹皮、侧柏叶等同用;对热毒疮疡,可与金银花、连翘等药同用。 黄芩的服用方法 (一)药膳 第1步黄芩蒸猪腰 配方 猪腰2个,黄芩12克,调料适量。 制作 (1)将猪腰切开去筋膜,洗去血水切成片,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 (2)将猪腰与黄芩共置瓷器内,酌加调料,隔水用旺火蒸至猪腰熟透,去黄芩,分2次食用,5日为l疗程。 功效 补肾清热,安胎。适用于血热之先兆流产。 第2步胡连黄芩粥 配方 胡黄连、黄苓各1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 (1)将胡黄连、黄芩择净,同放锅中,加清水适量,浸泡5~ 10分钟后,水煎取汁。 (2)粳米入药汁中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 功效 清热燥湿。适用于肝胆湿热型血脂异常。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