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甘、淡,平,归肝、胃经,具有解毒除湿,通利关节之用。《本草拾遗》:“草禹余粮,根如盏连缀,半在土上,皮如茯苓,肉赤味涩,人取以当谷,不饥。”《滇南本草》:“治五淋白浊,兼治杨梅疮毒、丹毒。”并记载用本品水煨治妇人红崩、白带;《本草再新》亦谓之“祛湿热,利筋骨”。
土茯苓原用于治疗梅毒或因梅毒服汞剂中毒而致肢体拘挛者,疗效甚佳,为治梅毒的要药。梅国强常以之治疗因湿热引起的热淋、带下、疮毒、痛风等病证,临证常将土茯苓与土贝母、土大黄、土牛膝三药同用,并将此四药戏称为“四土汤”,此药组清热解毒,燥湿止带,对于湿热带下尤为适宜。
现代研究证实土茯苓可增加血尿酸的排泄,可用于痛风的防治;用于湿(痰)热所致的其他病症如高脂血症、湿疹等亦有良效。
中医全说网温馨提示:肝肾阴亏者慎服。据河南鹤壁市中医院报道1例因皮肤病服含土茯苓的中药后致过敏,周身皮肤瘙痒,并起散在性大小红斑丘疹。原方去土茯苓后不发生过敏症状,如再加土茯苓则过敏症状又出现。
更多有关中药常识内容,请点击查看【中药常识】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