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又名茯兔、云苓、松苓等,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菌核,以球形、扁圆形或不规则的块状寄生于松树根部的土壤中,大小不一,重量从几两到数十斤以上。茯苓以云南产者为佳,故有云茯苓之称。茯苓现已可以人工栽培,多采取纯菌丝菌种新法生产。
茯苓入药,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认为“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本草经集注》记载,“治淋沥,水肿淋结”;《药品化义》认为茯苓“最为利水渗湿要药”。中医学认为,茯苓性味甘、平,有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安神宁心的作用,治病范围相当广泛。茯苓与桂枝、白术、甘草配伍,可治两胁胀满、头晕。茯苓配伍半夏、生姜,可治胃部胀满、恶心呕吐、心慌头晕。茯苓配党参、白术、甘草、半夏、陈皮,为“六君子汤”,可治脾虚少食、乏力、腹胀诸症。茯苓与党参、白术、甘草、干姜、附子同用,为“附子理中丸”,可治慢性腹泻、腹部冷痛、四肢发凉。以茯苓配伍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升麻、柴胡、陈皮、生姜、大枣,即“补中益气汤”,可治疲劳、四肢无力、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以茯苓配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当归、枣仁、远志、龙眼肉、木香、生姜、大枣,即为“归脾汤”,可治疲乏无力、面色苍白、心慌头晕、失眠健忘。
茯苓具有渗湿利水、补脾利水、通利小便的功效,中医认为,脾虚及水湿互为因果,所以,无论脾虚还是水湿泛滥,都当首选茯苓且效果极佳。茯苓与他药合用更显补脾化湿之功。所以又被历代医家称为除湿邪之圣药,至今在临床上普遍使用。临床上运用茯苓祛湿利水来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的方剂很多。医圣张仲景多用茯苓通利小便,如茯苓与猪苓、泽泻、白术、桂枝配伍的“五苓散”治疗湿热、小便不利、水肿;与半夏、生姜组成的“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心下痞满、膈间有水;与防己、黄芪、桂枝、甘草组成“防己茯苓汤”治疗水气在四肢、皮肤者;茯苓与椒目合用治疗水肿、尿涩,等等。
茯苓不仅是良药,还是延年益寿、抗衰老的保健佳品,近年药理研究证明,茯苓中富含的茯苓多糖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可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起到防病、延缓衰老的作用。茯苓能使血液中氧合血红蛋白释放更多的氧,以供给组织细胞;同时,还可使细胞组织(包括皮肤、黏膜、毛发等)活性增强,从而使肌肤、毛发显得更加滋润,达到美容的效果。茯苓所含卵磷脂和胆碱,能增强和改善大脑机能,不仅可“强记忆”、“益心智”,还能“防痴呆”。茯苓中的茯苓素利尿功效佳,有助降血糖和减肥。
以茯苓冠名的常用古方
桂枝茯苓丸:含桂枝、茯苓、丹皮、桃仁、芍药。具有活血化瘀、缓癥消块的作用。用于妇女血瘀所致下腹宿有块(如子宫肌瘤),月经量多或漏下不止,血色紫暗,多血块,小腹隐痛拒按,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
参苓白术散:含人参、茯苓、白术、山药等。具有补脾胃、益肺气的作用。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小儿消化不良可用本方施治。
更多有关中药常识内容,请点击查看【中药常识】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