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肾气丸为温补肾气之祖方。本文就其君臣佐使、方证法理加以探析,以期在“异病同治”的原则指导下不断扩大其治疗范围,准确运用于临床。
方剂方名出处
金匮肾气丸方最早载于张仲景所撰之《金匮要略》,由八味药组成,原名八味肾气丸,主要功能温补肾气,故名之。因方出《金匮要略》,后世医家又名为金匮肾气丸,亦有名桂附地黄丸者,应以前者为常用名。《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载“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的附方条文,其方与仲景八味肾气丸相同。日本医家丹波元简等著《金匮要略辑义》有这样记述:“《外台秘要·脚气不仁门》载崔氏方凡五条,第四条云:若脚气上入少腹,少腹不仁,即服仲景八味丸。《旧唐经籍志》载《崔氏纂要方》十卷,崔知悌撰,所谓崔氏其人也。不知者或以为仲景录崔氏之方,故详及之。”
《金匮要略》原文摘录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第十五条:“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十七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消渴小便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第三条:“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妇人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十九条:“问曰: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师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则愈,宜肾气丸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附方第四条:“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除上述条文外,仔细玩味《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的以下条文亦是八味肾气丸的适应证,如第三条“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虚极亦为劳”;第四条“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第五条“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第六条“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痠削不能行”;第七条“男子脉浮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第九条“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第十条“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第十一条“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泻,食不消也”;第十二条“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女子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另外,尚有第八条虽为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证,亦可用八味肾气丸治之,“男子失精,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清谷,亡血,女子梦交”的虚劳证,分析其病理病机当在八味肾气丸功能主治范围之内。
历代临床文献摘要
《千金方》:“八味肾气丸治虚劳不足,大渴欲饮水,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八味肾气圆治肾气虚乏,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漩尿,腰膝缓弱,肢体倦怠,面色黧黑,不思饮食。”《薛氏医案》:“八味肾气丸治命门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虚寒而患流注、鹤膝等证,不能消溃收敛,或饮食少思,或饮而不化,又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发热作渴,舌上生疮,或牙龈溃烂,咽喉作痛,形体憔悴寝汗等证。”《吴氏医门考》:“今人入房阳事先萎者,命门火衰也,是方于六味地黄丸加附桂以益命门之火,使作强之官得职矣。”《肘后方》:“八味肾气丸治虚劳不足,大伤饮水,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直指方》:“八味肾气丸治冷证齿痛。”《王氏小青囊》:“治下元冷惫,心火上炎,肾气不能养,多唾痰涎。”《成绩录》:“一男子腰以下痹,冷痛,手足烦热,舌上黑苔,如实状,先生用八味肾气丸而痊治。”《王氏药性纂要》:“治一少年哮喘者,其性善思,病发寒天,每用桂附八味地黄汤及黑锡丹而平,一次用之未效,加之铁落于八味汤中,一剂而愈。”
更多有关偏方大全内容,请点击查看【偏方大全】专题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