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是内脏的总称。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是临床辩证论治的基础。中医学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脏腑是内脏的总称。脏腑学说,是研究人体脏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学说,它是中医学理论的核心,是临床辩证论治的基础。
中医学所叙述的脏腑名称虽与西医相同,但在生理,病理的含义上有很大差别。因为中医所说的脏腑,不仅是解剖学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的综合概念,所以,不要把西医的脏器与中医的脏腑概念混同起来。
中医学按照生理功能特点,分为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心、肺、脾、肝、肾。共同特点是皆为为实质性器官,能贮藏人体生命活动所必须的各种精微物质,如精、气、血、津液等。为了与六腑匹配,还有心包的概念,心包护于心脏外,有保护心脏的作用.所以,中医说心包的功能主要是代心受邪。
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其特点是为空腔性器官,其主要功能是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
《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奇"是异的意思,"恒"是常的意思,因其形同于腑,功同于脏,故有其特殊性。
根据中医理论,五脏各有外候,五脏与形体诸窍之间各有特定联系。所以美容与五脏关系密切,五脏的失常就会引起容颜的异常和衰退。
要保持皮肤的致密性、柔韧性和光泽性,就要保证气血津液的充盛和脏腑功能的健全。如,肺失保养,肺气不足则皮肤松弛,致密性差;肺阴不足则皮毛失濡而枯槁无华,使光泽性及柔韧生下降。心阳不足、脾阳虚弱、肾阳衰惫,均可使皮肤失于温煦,气血不达,引起皮肤苍白、痿黄、甚至黧黑,也容易受外邪的伤害,造成冻伤等,从而消弱皮肤的致密性、柔韧性和光泽性。所以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保养脏腑和气血,是美容的根本方法。
(一)心:位于胸中,有心包卫护外。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血液杂脉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的作用。
心脏在人体内主宰血液的运行,濡养头面及皮肤,使面部皮肤红润光泽有弹性。心脏功能正常,则面部血液循环旺盛则皮肤色泽红润,有光泽;心气不足,心血亏损时则面部皮肤不红润,暗淡,枯槁,无光泽。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心血淤阻时,两颧部可出现红紫。
2主藏神:指心有主宰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灵枢·本神篇》∶"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保持乐观的心情,是美容养颜的基础。
3主汗:指心与汗有密切关系,心情紧张时容易出汗就是证明。汗是体内津液通过阳气的蒸发由汗孔排出体外的液体。一般说来,出汗异常往往和心脏有关。
4其华在面:指心的功能正常与否,常可从表面的色泽反映出来。面部毛细血管显露是求美者的一大烦恼,同样可以从调整心的功能这方面着手。
5开窍于舌:指舌为心之外侯,又称"舌为心之苗"。心火旺时可出现舌尖溃疡。
(责任编辑:河南健康网)